第46章 保人啊!-《大将军的读书郎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当初原主也是家有余产,才能安心读书,考中秀才之后,更有能力去府城考举人。

    不过他花销太大,让温小叔十分不满,这家产缩水得厉害,所以才出手,让温润“嫁出去”,他还没胆子弄死人。

    毕竟温润是个秀才,要是年纪轻轻的就去了,官上不可能不闻不问。

    就连书院里,也会关注此事,那闹的就大了。

    最后,你有钱,有时间,学习好,也不一定能考试,你必须要有担保人。

    因为考功名,第一关就是出身,要三代都是清清白白,九族之内,没有犯法之男,没有再嫁之女。

    所以古代的时候,宗族的力量才会那么大。

    连带责任很大的,要是有女人成亲之后和离,再嫁,整个族里的男孩儿就没前程可言了。

    不过一般的族谱里,只记载男丁,不记录女子。

    古代女子不算丁,上族谱只是作为配偶而记录。

    要求就是最起码,要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二十年,有田地房屋,有亲戚族人。

    第二关就是你的有钱,有时间,才能静心读书,精心专研。

    第三关就是要学得好,学得进去,也要学的精通。

    第四关就是考试,这考试也不是你去了就能考的。

    温润也是吴山长说,他才知道,原来在古代,生员录取是有固定名额的,名额根据各地文风高下,钱粮丁口多寡而定,具体分为大中小县。

    一般大县的名额为二十出头,中县为十六七个,小县六七个不等。

    至于府、州一级的,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略多十几个而已。

    永宁县不大,不过因为是在南北交界处,又是水路要道,这才有十五个生员的名额。

    也就是这样,他们去考试的时候,十五个人,有资格去的才五个,五个人里头,也才出了一个温润。

    与温润前世那种大学动不动就扩招不同,古代的功名都是有一定的数量,上下浮动不多,毕竟以农业为本的封建时代,如果功名那么轻而易举的就得到,免了赋税和劳役,那还有谁去种地和干活?

    朝廷优待读书人,那也是有个度。

    都免除赋税和劳役了,朝廷喝西北风去啊?

    按照本朝的规定,读书人考中秀才后,是要在当地的官学学习以备来年乡试的。

    官学也分为县学、州学、府学,只有在院试中考中生员的,才能进入官学,可以理解为应届生。

    而前一届的秀才,如果没有考中举人,也是无法继续留在官学的,要想继续的话,就得花钱啦。

    考中了秀才并非是一劳永逸,生员这个功名也随时会被朝廷拿掉的。生员进入官学后其身份统一为附生,此后要进行考试,成绩最优者为廪生,次者为增生,没有通过考试的依然是附生。

    通俗地理解,附生就是低级生员,增生就是中级生员,廪生就是高级生员。一旦有了廪生这个头衔,那么就可以吃上皇粮了,因为朝廷有补助啊!

    本朝的标准是,廪生每年可以领到五两银子,十斤米,十斤面,这点钱如果在书院里紧着点过,馒头的钱应该是有了。

    不过廪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些灰色收入,因为按照规定,每个童生(通过县试准备考秀才的读书人)在院试之前都要找一个廪生为担保人,称为“廪保”,这样廪生就可以拿到一笔好处费,远比一年四两银子的标准要高很多。

    一个人起码要给个十两八两的“红包”银子。

    温润上次就是去书院里领了自己“廪生”该得的银钱和粮食。

    考秀才,就是要廪生担保。

    那么考举人呢?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