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妥妥的捏把土都能冒油,而且面积广袤,非常适合大规模种植大豆。 至于榨油设备,那都不叫个事儿,直接花钱买就是了。 蹇义并没有因为皇帝让自己跑去种田而生气不满,却是在仔细思索分析。 “辽地广袤,土地肥沃。用来种大豆倒是可以。只不过那边缺人,没有足够的人手如何能开垦的了?” 早在秦汉时期,辽地就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开发。 到了唐宋时代,更是进一步的被开垦出来。 只是连年的战乱,诸多部落兴起又衰落,外加冬日里天气寒冷,使得那边的人口一直推不上去。 明末的时候倒是还好说,关内到处都是失土的流民,可以大力迁徙流民出关。 可现在的话,经历了蒙元的残酷统治,以及元末的大规模乱战,关内正处于平稳发展人口恢复的时期,基本上也已经重新分配了田地。 想要大规模迁徙去苦寒的辽地,难度实在是太大。 “这次不分地。”李云泽早有打算“当地部落众多,虽然清理了许多,可肯定还有残余。你花银子雇人去抓,投入皇庄之中干活。再行文朝鲜,让他们出人过来干活。然后倭国那边,加大抓捕与购买的力度,多弄些人去辽地开荒种大豆。” 蹇义行礼“陛下,若是不分地的话,恐怕这些人的做事效率不高。” “那就假装要给他们分地。干满三年五年之后,全都送上船运到海岛上去自生自灭。” 这话说的蹇义心头一惊,这可真是太没品了。 “这事,就交给你了。三年之内,我要见着辽地的大豆足够供应消耗。” 蹇义无奈,只能是行礼应承下来。 李云泽没有忙着一上位就去打仗,而是先行默默梳理内部。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推行三舍法。 表面上看,他推行三舍法是为了取代科举。实际上他想要的更多。 自从有科举以来,天下间无数的读书人都是想要通过科举走上人生巅峰。 毕竟圣贤们都说明白了‘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’ 可每三年一次的科举,仅仅只是挑选数百人而已。 而全天下的读书人,何止数十万之多。 这么多的读书人,整日里就是读书,可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高中的机会。 最终不但培养了大量手不能提,肩不能扛的废材,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。 李云泽将三舍法的规模做的很大,像是太学就足足扩招到了数千人的规模。 而各地州府县的学校,同样也是应招尽招。 然后,他提出了第一项的限制条款。 ‘年过三旬者,不得入学舍。’ 读书人读一辈子的书,考一辈子的试乃是常态。 白首老翁还是个童生的,也是极为常见。 李云泽一个规定下来,三旬以上的读书人既不能入学,也没有科举给他们去考,就等于是直接失业。 他当然不是为了毁掉这些人的毕生希望,而是逼着他们去转行。 李云泽开始在各地建立皇家书院,专门招聘那些入不了书舍的读书人去做老师。 内容很简单,就是教授最简单的识字,最简单的道德启蒙,以及简单的地理人文,历史算学等等。 而且适龄的孩子入皇家书院不收学费,也不许老师们收取束脩。 所有的开支,全部由内府承担。 简单来说,这就是大明的义务教育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