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是什么速度? 明明大家在评论区都不怎么热情。 绝大部分都表示不愿意从零开始,都表示没有时间再玩一次。 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人? 杨毅潜伏在群里面,看了半晌。 终于得出结论。 在网络世界,发声的人,并不一定是一个整体。 每一个播放量,都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。 而杨毅则武断地认为,只要视频底下评论都是不感兴趣,那所有人都不感兴趣。 其实不是这样的。 光是在斗音,这条视频就有五十万的播放量,而在哔站,也有十多万的播放量。 全平台播放量上百万啊。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,认可这个从零开始的活动。 那么能达到一万人之多! 而那些发声的人,往往是觉得不吐不快才发声。 如果视频做的中庸,平平无奇,那么大家是不会说什么的。 杨毅想起之前看的新闻。 在上世纪的时候,梅国一次总统大选前夕,一家著名的报纸做尽调。 他们找到电话亭,随机抽取了十万人,挨家挨户打电话过去询问,问他们想要谁当选总统。 这十万人,有一多半,都投给了A。 于是这家报纸便信誓旦旦说,本次大选赢的肯定会是A。 可结果出来后,大跌眼镜。 竟然是B赢了,而且是以压倒性优势赢得。 为什么呢? 因为在上世纪,家里有电话的人,其实是少数。 他们的抽取样本就出了问题,源头就出错了。 源头出错,那还怎么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呢? 刚才这个例子是上世纪的,大家看了觉得很蠢,可现实生活中,仍然有很多人在犯这种错误。 比如很多主播总是抱怨:“你们说要看跳舞,结果我跳舞了你们又说更喜欢唱歌!烦死了!” 其实这些主播不知道的是,说喜欢看跳舞的,和喜欢听唱歌的,也许就不是一批人。 喜欢看跳舞的,在主播跳舞之后,就已经满足了,他们往往不会再发新的诉求。 而另一批人则不同。 杨毅就是在这方面陷入了误区。 他以为评论都说没意思,这个活动肯定失败。 殊不知,大多数人,是沉默的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