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7、余音绕梁-《真假千金互扯头花?我选抄诗成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个知字,萦绕耳畔,萦绕梁上。

    “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”一名学子忽而念道。

    站在旁边的学子不明所以地看着他:“怎么背起了《王风黍离》?”

    学子摇头:“我也不知道,不由自主……”

    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另外一名学子背起了《论语》。

    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《孙子兵法》。

    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《道德经》。

    “知音苟不存,已矣何所悲。”《咏贫士》。

    “知音识曲,善为乐方。”《善哉行》。

    越来越多的学子,念出更多的与知字相关的古言或诗句。

    那发出疑问的学子还在不明所以,白仁济已对彦归来拱手:“知之一字,所用甚广,若能参悟,大有裨益。彦主簿此句虽是赠予苏小小,却惠及整个大余府学子,我替府文院学子多谢主簿了。”

    彦归来脸色苍白阴沉,语调依旧带着颓然:“白院君客气了。”

    白仁济挺直脊背,朗声道:“宣布下去,此后三日,府文院学子尽可自行休沐,来此地参悟大儒之音。”

    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。

    故而白仁济以三日为期,准许学子前来参悟。

    闻言,众多学子这才明白自己为何不由自主地朗诵与知字有关的古文诗句。

    有人说:“今日此行,没想到还会有这样大的收获。”

    有人说:“彦大儒出自寒门,更懂求学之苦,方有惠及我等的善举。”

    有人说:“知字之重,不仅因为运用的范围广泛,还因为含义深远,知,知道,知识,通智。”

    更有人直接朗诵《师说》:“……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……”

    旁人尚且如此,作为直接的赠送对象,苏小小的收获更多。

    她不仅对“知”之一字有所参悟,对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整句都有参悟。

    日后若是用到相应的文字,会比别人更得心应手。

    而且还有人朗诵起《师说》,《师说》是苏小小所写,天道归集文名。

    苏小小能够清楚地“看见”竹林文宫中的竹叶,较之先前又有了更多的金光。

    “赢了?结束了?”朗朗书声中,一名妇人茫然看向身侧的轩辕狗剩,梦吟般呢喃。
    第(2/3)页